牧者之聲 - 2025年2月22日

    「勝過自我」

       在這一陣子,「自我」這個人性的問題,在我的思緒中不斷出現。

  「我」既有主觀的存在也有客觀的存在,主觀的我展示於人前的,是我的態度,是待人接物的態度。還有我的性情、我的價值觀、我的夢想與期望、我的信念等等,都是主觀的我所擁有的內容,這些元素主導著我對人對事的態度。客觀的我則是身體上的展示,體形、力量、智力及身處的生活環境,這些元素既是「我」的具體呈現,同時也是在塑造著客觀的我。

  隨著年日的推移,客觀條件在不斷的變化,對我的成長有各方面的影響。年長了也許變得老練了,對生活的要求也進入了不同的層次,環境的改變或多或少的影響了主觀的我在當下的取捨。變得世故還是保持初心?變得智慧了,還是更計較了?

  「我」在轉變中,在成長中;當客觀環境對「我」的生活不友善時,「我」便會嘗試找出路、找尋解決方法、找尋心安之道。在這個應對「不如意」局面的過程中,內心的信念便成為主導我們「主觀的我」作判斷與抉擇的關鍵元素。試看看聖經中的人物,該隱、以色列第一位君王掃羅、出賣耶穌的猶大等人,他們在不如己意下的行動,反映了他們的信念內容怎樣影響了行為。

  而他們的「內心信念」中,最重要的就是「自我中心」還是以上帝為中心?那麼,「自我中心」這個形容,是以甚麼來定義的?聖經中有沒有界定的範圍?有的,十誡的吩咐便是指標:敬畏上帝、尊重別人。

  十誡的內容簡單來說是約束自己,保護別人。甚麼時候我們會傷害別人?甚麼時候需要約束自己?就是在追求滿足自己那一刻。所以,上帝在十誡的吩咐正是針對我們「自我中心」的問題,因為自我中心往往是破壞人際關係和諧的一大原因。

  進一步來想,滿足自己的心態會帶來怎樣的危機?在生活上對己對人會有甚麼影響?從十誡中各樣要求的「不可作之事」來看,人一旦做了那些「不可作的事」便能夠想像得到會產生甚麼破壞;「自我中心」帶來的破壞力,不可輕看。要對付這個內心的自以為是思想,靠的是上帝的話語,聖靈的引導。

  「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,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,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都要認定祂,祂必使你的道路平直。不要自以為有智慧;要敬畏耶和華,遠離惡事。」(箴言三5-7)

  願主保守我們的心。一同努力,遠離惡事。

     

李炎強

2025年2月22日

 
更新日期 : 2025/02/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