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日期 : 2024/08/31

「只要信,就必得著」

      聖經不少處提到信徒的禱告是蒙應允的,這應許給我們莫大的安慰和鼓勵,無論我們落在什麼的境況,仍有盼望。

      馬太福音二十一章記載主耶穌應許門徒憑著信心禱告,就必得著,但在這應許之前,祂詛咒一棵無花果樹,乃是截然不同的。經文提到主耶穌以彌賽亞救世主的身份進入耶路撒冷,受著群眾的歡迎和稱頌,但當時的宗教領袖卻拒絕主耶穌,不滿群眾對主的擁戴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8/24

「神的兒女」

      徒有著神兒女的身份,我們能與神親近,得著神在生活和屬靈上的供應和看顧,更蒙福的是我們能分享神公義聖潔的本性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8/16

「彼此相愛合一」

      在教會裏我們學習彼此相愛和合一,我們的基礎是在主耶穌裏,主讓我們享受合一的美善,但我們需願意跟隨,謙卑地在主裏成長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8/16

「禱告蒙應允」

      我們能有禱告的權利是莫大的福分,並且神應許我們向祂禱告,祂必垂聽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8/03

「思念:我不過如此而已」

更新日期 : 2024/07/27

「同心持守信仰」

       我們教會的主題是「同心,持守信仰;同行,承擔使命」。「同心」強調我們有著合一彼此相愛的心,而我們的心是與主結連,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。有著「同心」,無論環境如何改變,世道人心如何偏離真理,我們仍持守純正的信仰。

       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思潮叫我們的信仰偏離。當人過份高舉理性科學,人便不相信神蹟;當人濫用自由,便拼棄神永恆的道德理倫;當人極度看重個人主義,便否定聖經的權威。我們若隨波逐流,便被錯謬的思想影響。縱然我們仍有「信仰」,但卻是歪曲的,這會帶來莫大的危機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7/20

「完成使命的力量」

       牧者的服侍是多樣的,有時像教師、鼓勵者,有時像輔導員、安慰者。在事奉緊密的日子,我會感到壓力逼人。神給我們各人有不同的召命,給予我們不同的責任,我們如何去完成?

       以色列人於主前586年因悖逆神而亡國,之後70年,神讓被擄的以色列人有機會重回故土。當時有兩個領袖所羅巴伯和約書亞,他們兩人分別有著君王和祭司的身份。他們的責任是重建聖殿和建立以色列的人民,使他們成為神所喜悅的百姓,傳揚神的榮耀。面對著鄰近外邦人的敵視,經歷亡國的傷痕,重建百姓敬拜的生活和敬虔的屬靈生命是艱巨的任務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7/12

「思念」

       每年的四至六月對比其他的月分都有頗多的公眾假期,大小朋友都會趁著假期來放鬆一下心情,各有選擇。可是,如果稍為放開著眼於遊玩的想法,而去想想這一輪的假期本來的意義,也許會帶給我們另一種心情。有一次問小朋友,端午節的意義是甚麼?她說是記念屈原;我進一步的去問,屈原的最大成就是甚麼?她說:有糉食。我立時感慨,讀歷史、講掌故實在是對我們是很重要的一回事;一個節期的原本意義竟然被忽略了。相信不止於眾多的中國傳統節期,甚至聖誕節、復活節也會在我們不經意之下被忽略了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7/06

「公理何在?」

       世上不公平的事常有發生,我們會問公理何在?令我們困惑的,是神的公義為何沒有彰顯,讓惡人得益,而好人受害?

       先知哈巴谷正是面對以色列人的罪惡,但神似乎沒有伸張正義。哈巴谷向神埋怨和質問:「耶和華啊,我呼求,祢不應允,要到幾時呢?我向祢呼喊『暴力!』祢還不拯救?祢為何使我看見罪孽?祢為何坐視奸惡呢?毀滅和兇暴在我面前,爭執與紛爭不斷發生。」(哈一2-3)在我們的生活或職場中或多或少發生不公的事,我們也許經歷被欺壓或寃屈,使我們忿怒和憂愁,但又苦無出路,鬱鬱不歡。

更新日期 : 2024/06/29

「使人走正路」

       現今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每況愈下,教會作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,將神真理向世人展示的角色極為重要。這是你我的責任。

       主前八世紀的先知彌迦,身處南國猶大,國家經濟雖然強盛,但人民已偏離正路,敬拜偶像,社會貧富懸殊;富有的欺壓貧窮人,百姓中有行詭詐。先知彌迦斥責當時的宗教領袖說:「論到使我百姓走入歧途的先知,他們牙齒有所嚼,就呼喊說:『平安!』誰不給他們吃,就揚言攻擊他。」(彌三5)又說:「城裏的領袖為賄賂行審判,祭司為酬勞施訓誨,先知為銀錢行占卜。」(彌三11)當時的先知使百姓行在錯謬中,他們只為利益向百姓說平安的話。並且漠視純正的信仰,沾染外邦人占卜的方式作「事奉」,這是神所厭棄的。

頁面